七年级 | 站在小升初的台阶前,父母应先行
[
搜狐教育
]
作者:
2018-07-27 15:27:09
|
初小阶段所带来的众多变化,易使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理和思维方面产生较快的发展。
做一个智慧的先行者,家长需要提前知晓中小学段的特点,才能为衔接助力。
一、知晓初中与小学的区别,做好知识储备
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有着诸多的不同,在小升初的过渡阶段,作为孩子的父母,需要预先做好功课,了解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备在孩子进入初中学习时,或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中学与小学阶段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区别呢?
01校园环境的改变
走进新的学校,就像刚刚搬进了新家,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接下来所要面对的就是新的集体成员——同学结构的重新组合,周围几乎看不到熟悉的面孔,这时,兴奋、紧张和不安的心理伴随着孩子们。
师生关系也有变化。因为学习科目的增加,中学的孩子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的教师,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也与小学不同,更趋向于自主方式。这就对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在学习自觉性、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方面提出了高于小学阶段的要求。
02学习任务和能力培养的差异
中学课程的深度、广度、难度以及知识的密度较小学有了较大的提升。老师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开放,教学的目标与训练更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孩子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
03小学与中学的管理不同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初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范围与承担的任务较小学而言增加了很多。学校开展的活动,目的是给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成长的机会,所以活动主要是由学生负责,教师在活动中尽量扮演配角。
日常学习中,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对行为进行自我选择,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04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
小升初阶段带来的众多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会使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理和思维方面也产生较快的发展。主要特点表现为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开始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听从老师的话,对师长的教育有了自己的认知,易对频繁的说教和枯燥的训练方式产生反感,甚至偶尔会对师长的正当干预进行抵制,情绪不太稳定。
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很快,记忆力增强,且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他们开始初步形成个体的性格特点及对人生和世界的基本看法,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了逐步的发展。随着独立意识的形成,他们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开始依靠内化的行为准则来监督、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评价,尝试着从个性品质、自我价值、人际关系等方面来描述自我形象。了解中小学衔接阶段的孩子面临的这些变化,有利于父母帮助孩子尽快适应过渡期。
二、站在小升初的台阶前,孩子需要父母伸出的手
与小学相比较,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了很多,不仅表现为课程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学习质量和学习要求的提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容易导致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学习成绩下降,身体素质变差等状况。这一时期,孩子产生厌学的案例屡见不鲜。如经常在孩子作文中看到这样的描述内容 :“小学时自己成绩非常优秀,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经常能感受到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可是到了初中以后,自己的成绩不断地被后面同学赶超,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好像都无法改变成绩下降的事实。不知不觉间失落困扰着自己,爸爸妈妈的质疑更是让自己觉得无所适从,对学习慢慢地失去了兴趣,开始怀疑自己,对未来也越来越失去信心。”
中学、小学在教学和管理上都存在明显差异,这么多迎面而来的变化,使得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很难迅速适应。孩子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小学阶段,由于受师资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少,知识面明显不足,学习基础也不够扎实。所以,完成小学转入初中学习生活的跨越难度更大。如果不能很快适应,极易导致一部分孩子掉队,甚至走弯路。据此,我们做父母的应当看到,中小学的衔接对孩子的发展尤为重要,把握好衔接的过程就成了当务之急。
站在小升初的台阶前,孩子需要父母能够走在前面伸出手,引领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尽快与老师和同学们建立起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关系,用积极的心态进入初中学习。如果家长与教师和学校相互配合,就能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
小贴士
与小学相比,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增加的不仅是课业负担,还有心理压力。完成初小衔接的效率很重要,否则极易导致一部分孩子掉队,形成分化现象,使适应慢的孩子难以跟上初中学习的节拍。所以,我们家长要尽可能地把握好衔接的过程,及时伸出援手,给孩子有效的帮助。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