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升学资讯网

2018年小升初备考秘籍在此!几招教孩子轻松拿下考试

[ 升学说 ] 作者:
2018-03-09 16:12:42 |
  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升入初中后,环境、学习方法和学习科目等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家长应针对小学和初中的不同之处做好调整,让孩子提前适应初中的生活。
 
  学习方法:从传授性到理解性
 
  提前改变: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学习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
 
  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相应做出调整。而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眼看、手写、记住,而到了初中,要求学生对知识充分理解,并学会用思维去分析这些知识点。
 
  因为小学本身知识量少且时间充裕,所以小学老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讲解也更详细具体。但初中科目增多,每个老师的讲课时间都是规定好的,老师必然要改变授课方式。
 
  因此,建议家长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孩子多提问、多思考、多总结的学习习惯。
 
  学习要求:从指令性到计划性
 
  提前改变:学会预习,提高学习主动性
 
  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学生只要完成写字、造句、背课文这些老师下达的简单“学习指令”就行。但初中则要求学生自觉主动并且有计划地学习。
 
  一般的学生只是单纯完成学校和老师交给的作业就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有预习课本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升入初中要求学生的学习态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学习行为:从随意性到目标性
 
  提前改变:培养孩子做一周学习安排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科的变化,原先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改变。原本可能通过短计划就能实现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到了初中之后则要求学生有一个“长安排”的计划,才能实现。
 
  建议家长现在就开始培养孩子制定一周学习计划和安排一周学习任务的习惯。
 
  学习时间:从短时性到长时性
 
  提前改变:择校也要考虑路途因素
 
  现在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基本上是“4+2”,即在学校花4个小时学习,在家里花2个小时学习。而升到初中后,学习时间就要变成“8+4”。到校时间提前了,下课时间又推迟了,家长要做好学习时间调整的准备。
 
  学习时间增长了,家长也要对那些比较好动的小孩进行习惯上的纠正,比如之前孩子只能在位置上坐10分钟,现在可以开始训练孩子安静地坐上15分钟甚至20分钟。
 
  学习内容不同:从单纯性到多样化
 
  提前改变:别偏科,多看看基础科学
 
  小学和初中面临的任务和学科学习的内容差异很大。总体来看,小学的课堂教学容量小,作业量小,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的学习。
 
  到了初中,多出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几大学科,而且知识系统性比较强,需要孩子课后花时间去消化,不然很容易导致成绩下降。
 
  建议小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偏科现象过于严重,现在就应开始纠正孩子的偏科习惯,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多看看与基础科学相关的书籍,涉猎这方面的知识。家长甚至可以让孩子多翻翻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指导读物。
 
  面对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不一致,孩子们,要学会换脑啦!家长要鼓励孩子扔掉“小学思维”和“小学的学习方法”,用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对待新一阶段的学习。
 
  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在小学时,当学习“用简便方法计算式”时,方法无非就是那样几种,老师也会带着学生多次练习在这种重复的练习中,孩子很容易就会明白这种题目的解题方法。
 
  但到了七八年级,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也许一节课,孩子仅仅就学习了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当孩子看到对应的练习题目时还会不知所措,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不小于60度,问这个多边形至少会有多少条边。”
 
  这是八年级数学中的一道题目,这道题目的考查点只有一个,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但它考查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是一个“换脑”的学科,它能把孩子的“小学生思维”转变成“成人思维”。
 
  初中数学的“换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孩子思维不严谨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严谨。
 
  2、当孩子的反应不灵敏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锻练,孩子的反应就会变得十分灵敏。
 
  3、当孩子的思维没有逻辑性时,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和练习,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逻辑性极强。
 
  由以上三点看来,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要学好初中数学,一定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富逻辑性,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当然,初中的语文也和小学语文有很大差别。
 
  1. 能力要求的区别
 
  小学语文是一个感性启蒙的阶段,培养学生的拼读识记能力。小学生围绕拼音、字词、句段、标点以及简单的修辞进行大量的背诵、抄写、反复训练,目标是能够拼读识记基础的语言文字知识,又在诵读识记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小故事培养孩子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
 
  而初中语文侧重培养孩子的理性认识能力。所谓理性认识就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我们不仅能够知道某个事物是什么,还能理解它背后的深意,并且能够分析、欣赏、并综合运用这个事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初中生的理性认识能力的体现。
 
  2、学习内容的区别
 
  看完能力方面的区别,接下来我们看看学习内容上的区别。
 

 
  小学语文课文篇幅短,知识点主要围绕拼音、字词、句段、修辞展开,所以内容少也比较容易,但是初中课文不仅篇幅长,而且知识点更加广泛,需要学生理解的也更加深刻,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的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深入地“知其所以然”。具体来看:
 
  (1)文言文
 
  小学文言文只有小六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的《文言文两篇》,《学奕》和《两小儿辩日》。这两篇课文分别都只有六七十字,篇幅很短,知识点很少,只是作为开胃小菜让孩子大体认识一下文言文。
 
  但是到了初中,学生正式起步学习文言文,文言文从每单元一课,到一整个单元甚至整整两个单元的量出现,而且根据现在中高考改革的趋势以及前阵子教材改革的新闻,古诗文的量还将继续增加。
 
  由此可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这也决定了它是考试的重点,不管是单元考还是最后的中考,它的分值有20-30分,部分城市比如上海中考,文言文分值甚至接近40分。
 
  (2)古诗词
 
  还没上小学前,孩子们就开始摇头晃脑背“唐诗三百首”了,一直背到小学六年级。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为了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感性认识古诗词或者古典文学的魅力。到了初中,初中生要在感受古典美的同时,能够理性赏析古诗词的美,比如鉴赏古诗词的主题思想,赏析千古名句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等。
 
  (3)现代文阅读
 
  小学生通过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简单记叙文学习阅读,主要在故事中学习字词,但是初中生学习阅读,不仅要学习记叙文,还要学习说明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记叙文不再只是以学习字词为主,而是更强调文学性。说明文强调科学性,比如学习“天上的云”,小学生学习的是“天上的云朵奇形怪状,有的像大象,有的像棉花糖,有的像奔跑的小绵羊。”
 
  而初中生会学习天上的云是如何形成的,晴天的云和阴天的云有什么区别,如何通过判断云朵而判断天气等等这些科学原理。这些牛逼又实用的说明文,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学习议论文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逻辑性。
 
  比如,爸妈喜欢跟孩子说“做人要有骨气”,那我们就来“谈谈骨气”,学习“骨气”是什么?为什么做人要有骨气?怎么样做才是有骨气的人?如此“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地讲解课文,就是在学习议论文表达的逻辑性。
 
  (4)作文
 
  小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只要能讲清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就可以,也就是只要清楚地“记流水账”就可以了,但是初中生的作文除了要讲清楚一件事,还要表达出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表达什么想法或者情感,也就是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
 
  同时,中学生的作文还要有精彩的描写,描写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环境等,而不是枯燥地记流水账。

责任编辑:

浏览次数:

相关阅读: